来源: 家电网
导读: 近两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其功能也局限于时间、运动、健康而未能出现有力的突破。
可穿戴近两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其功能也局限于时间、运动、健康而未能出现有力的突破。就连去年特地为可穿戴设备开辟独立展馆的CES展会今年也取消了这一“特权”。甚至有悲观者表示,可穿戴设备将在昙花一现之后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本月IDC发布报告,其中却对可穿戴设备市场表现出了不同的乐观态度。在报告中其预测,今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7140万部,2021年更将达到1.61亿部。而包括智能手表、手环以及智能服饰的而2021年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也将翻番。
IDC认为,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方面表现的提升将进一步加大其普及度,而智能服饰也将改善目前无从购买的状态,反而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中相对较为流行的智能手环市场份额将会有所下滑。在报告中,IDC认为苹果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龙头优势将有助于其智能手表的推广,另外还特别提到了以小米为主的中国品牌,认为其低价策略将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大量铺货。
但目前业内对于这一报告仍是怀疑大于信任。去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创3390万块的历史新高,而2017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470万部,连续高出货量的保持仍然有困难。
这样的起伏挣扎不仅仅体现在出货量上。去年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企业出货量排名从一到五顺序为Fitbit、小米、苹果、Garmin、三星,而到今年第一季度企业出货量排名便已风云变幻,从一到五顺序变为小米、苹果、Fitbit、三星、Garmin。仅仅一个季度,Fitbit从龙头跌至小三,苹果、三星迎来增长的第二春,小米在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双双下降的情况下仍夺得第一,变化之大之快可见这一领域竞争激烈。
激烈的竞争本应是市场活力的表现,但可穿戴设备为何在消费者眼中却一直不温不火呢?这或许与其鸡肋的功能有关。以智能手表为例,不管是时间还是收发信息,智能手表的大多数功能均能在智能手机上实现,而其目前具有特色的监测心率、步数等健康功能也更倾向于运动人士以及年老患病等需要体征监测的人士,难赢得主流人群,尤其是未养成戴表习惯的人群。
而在智能服饰方面,普通消费者更是知之甚少。智能服饰作为与纺织业的跨界产品,是物联网趋势的体现。未来,这些智能服饰有望实现对心率、步数、燃烧热量以及运动强度的监测,温度智能调控等等,但目前其仍然面临着价格和技术的堡垒,无法实现量产。如今,Nike、Adidas、Levi’s、Under Armour 等运动服饰品牌,以及Google 与英特尔等科技厂商均已向智能服饰进军。
决定性功能的开发以及普及将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率。而近年来AR(增强现实技术)火热,可穿戴设备可移动性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也使其有望成为AR走进消费市场最理想的载体,而AR未来对可穿戴设备的渗透也有望使得其在实际体验上更为直观。两者的相辅相成将进一步促成普及率的实现。有业内人士大胆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还将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人手一部的移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