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靠情怀众筹:中国式智能可穿戴设备还能走多远?

时间:2017-06-28 09:43:26  点击数: 11320 次

来源: 爱板网

导读: 智能手环等智能硬件项目占多数。可见国外众筹的项目多,国内项目也有选择“崇洋媚外”的。2014年更有首批进入众筹的企业点名时间撕下众筹标签,成为智能硬件的首发平台。是因为外国的那一套不能“入乡随俗”?国情自可说明问题。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认为,可穿戴技术实现了将智能科技带到普通消费者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望。随之,国内掀起一股“众筹热”。先抛几块砖头给大家看看:

      WeLoop小黑在众筹网站共上线40天,第一轮预售30天,仅在标杆网就取得了1000台的成绩,被称为“国内众筹第一的智能手表”;深圳自主品牌智能手环GYENNOONE,其一款手环上市前,在全球第三大众筹网站Pozible获得来自27个国家1274位支持者的104.5万元募资……

       一个未量产的科技产品,凭什么就能众筹?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关于“概念”的哗众取宠游戏;也有人将其终审判定为因为“情怀”而导致的自愿买单的粉丝现象。但这些看法都已经脱离了科技领域,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坦率地讲,我不认同这种价值观。为什么有这样的念头?一是产品的问题。没有很惊艳的产品设计,也 没有非常有诚意的价格指导;二是产品之外的问题,借助粉丝的发烧,来布道资本,市场,渠道,刺激消费,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凡你的产品真的拿得上台面,价格确实也很有说服力,那我一定会闭口不谈。可偏偏在中国出现的怪圈是这样的:你有好的“情怀”,我就有针对不理性的“脑残粉”的服务,人性的弱点被挖掘出来了,“情怀”变相就可以拿出来卖了。最可惜的是打压了真正专注于产品的工匠们。

       中国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众筹,90%以上巧借“情怀”玩了“空手套白狼”这一招,屡试不爽!

    “空手”意味着零成本或者说较低的成本。对于资源少得可怜的中小型公司“众筹”真的是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众筹成功意味着拿下资金和种子用户了。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市场接受产品和故事了,即情怀。透过国外的Kickstarter看中国的智能硬件的众筹,或许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中国式”众筹背后的猫腻。

       Kickstarter,支持梦想,这种使命感成就了很多项目。仅2013年,筹民贡献了4.8亿美元。目前,已有164539个项目在Kickstarter上进行众筹,获得最多众筹资金的是智能手表Pepple,筹得资金高达一千多万美元。而国内在Kickstarter众筹的就有216家,其中游戏外设、

       智能手环等智能硬件项目占多数。可见国外众筹的项目多,国内项目也有选择“崇洋媚外”的。2014年更有首批进入众筹的企业点名时间撕下众筹标签,成为智能硬件的首发平台。是因为外国的那一套不能“入乡随俗”?国情自可说明问题。

       支持者“屌丝化”,为别人的梦想买单潜在的商业价值有待评估。

       支持者“屌丝”化。这里的屌丝不代表感情色彩,而是明确用户的定位属于中低端用户。中国的极客一族占比少,普通消费者能省钱看个热闹的就会捧场。因而京东支持者“平民化”的存在是合理的;点名时间转变模式也是讲得通的;情怀色衰。首先,因为用户整体的平均水准被拉低,其次,大家的交流时间也更碎片化,所以无法用更多的附加值来感染用户。现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仍然属于小众的产品,国内2/3众筹的产品完成度已经很高,再去众筹实现量产,即使不考虑百姓都是玻璃心,发生跳票时口水战泛滥的可能性。我们得严肃地思考,百姓为发起者的梦想买单,产品优化甚至迭代升级的初衷实现了吗?否则,众筹的直接效果只是生产了一批“一次性”(Once,ornever)用品还有增加库存。

       反观Kickstarter,最让团队受益的是其所带来的种子用户。在众筹过程中,支持者为产品的改进提出更多具体的建议,帮助项目产品化。一个原型,一个外壳甚至一个想法就有支持者来帮助你完成。这也确保项目发起者能尽可能减少前期投入。产品上市后热销是再正常不过了。

       发起人以情怀作车票,不一定能登上众筹的客船。

       情怀能盈利吗?能马上盈利吗?这是投资人挑选项目时必须考虑的两大问题:项目盈利点及投资回报率。在国内先驱产品涌现,“干爹”开干之前,这种冒险不是每个投资人都愿意轻易尝试的。从国内众筹平台的角度考虑,网站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和供应链时,往往会选择团队或者厂商实力强的,占据生产、渠道和供应链的。因而有足够创新能力的小团队将会被边缘化,难以存活。相对而言,那些创新能力差,甚至是有明显山寨色彩的团队反而会存活下来。

       再者,情怀始终是虚无缥缈的。国内踏实做产品的并不多,筹到资金跳票的不仅仅是智能硬件项目,在众筹行业一直是一大诟病。何况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实现+支持者的用户反馈+产品完善的模式,可能会启动“OPM”的模式,供应商也不乐意。我想这是类似三星、联想、惠普等硬件豪强,没有真正进入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一个很大原因。但他们已经按捺不住了。只是奉劝一句,学学人家Google吧。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Google为了完成其互联网服务的帝国梦也是绞尽脑汁。一方面通过标准实现其他新产品的准入,进一步拓展谷歌的服务覆盖领域。另一方面,充实数据库,帮助他们通过数据分析与行为预测,完善GoogleNow、谷歌地图等基于预判的服务。人家没卖硬件,没说情怀,在做服务呢。